舞台劇「同學會,同鞋」呈現的心理風景

同學會是心理的「回顧儀式」

林萃芬心理師的

    許多人對同學會有著又愛又怕的複雜情緒,有些人雀躍期待與老同學重逢,有些人則提早開始煩惱:「我這幾年過得不夠好,見面會不會很尷尬?」真實人生中,同學會不只是一場聚餐,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這些年走過的路,也是一個心理的「回顧儀式」,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在人生這場長跑中,各種不同的心理轉折。

    參加同學會時,看著某些同學事業飛黃騰達,有些同學四處旅行、環遊世界,有些同學已經三寶爸三寶媽,有些同學卻還在尋找方向……,這種「人生差異的實境對照」,很容易觸動深層的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包括:

自我懷疑的心理

    像是「我是不是落後同學?」「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嗎?」

補償心理

    有人會刻意強調自己某部分的成就,例如:「雖然我沒結婚,但我很自由、很幸福

投射與比較的心理

    這是很常出現的心理,把其他同學的成功,看成是對自己的無聲批評,進而產生壓力或自卑感。

重新定位自己

    也有人透過同學的生命故事,重新審視自己看不見的各種可能性。

「同學會」是心理的期中考

    同學會,其實也是一場心理的期中考,我們能不能欣賞同學的成就而不貶低自己?我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發展不如預期,而不覺得羞愧或失落?不同年齡層的同學會,心理意義也大不同

20多歲的同學會

    由於在剛起步的階段,常會出現「誰混得比較好」的比較心理這時期的同學會像一場「人生賽跑的第一哨」,比的是起跑點、科系、薪水還有戀情進度。

3040歲的同學會

    這個時期是「人生岔路期」的對照階段,有人已經結婚生子,有人還在單身市場,有人轉職、有人創業,也有人面對婚姻瓶頸。這個年齡層的同學會,常讓人浮現「我當初如果走別條路,現在會怎樣?」的心理懸念,一個不小心,可能會陷入懊惱遺憾的情緒,或是’認知失調的狀態。

50歲以上的同學會

    這個時候因進入「人生中場檢視期」,心理上反而可以放鬆一點大家比較的不再是誰的職位比較高,而是誰過得快樂健康狀況如何有沒有好好愛自己。這時的同學會更像是人生旅途中一次溫柔的停靠我們彼此都變成熟了,也變柔軟了。

如果碰到過去的舊情人,該如何應對?

    同學會最尷尬的一幕,常常是遇到「曾經喜歡過的同學」,如果對方剛好也分手了,場面就更容易激起漣漪。

    不妨整理一下自己目前的狀態,避免因為「懷舊」而誤以為那是「真愛」過去的感情有它的光環,但不等於現在的狀況仍然適合。

    接著觀察一下對方的態度,對方是想重拾聯繫,還是只是禮貌寒暄?避免過度詮釋一個微笑或一句問候,多給彼此一點時間重新認識。

    然後給彼此留白與空間如果感覺尷尬,不用急著重建聯繫有時候,記憶裡的美好就讓它停在那裡,也是一種智慧的結尾。

    人與人之間的重逢,不只是與對方見面,更是與自己內心的某段記憶、某段心情相遇同學會的意義,其實不在於別人怎麼看我們,而在於我們是否能肯定自己這些年努力過的痕跡,無論結果自己是否滿意。

「同學會」是自我整合的旅程

    同學會,既是人生的一面鏡子,也是一場自我整合的旅程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同學會反映出我們的心理需求年輕時渴望被認可,中年時期望找到定位,年長時希望的是陪伴與共鳴。

    如果你正猶豫要不要參加同學會,不妨問問自己:「我準備好面對當年的自己了嗎?」因為與老同學見面,不只是打開一段回憶,也是重新認識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