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推薦「冒牌獨立」這本書
林萃芬心理師的閱讀分享
你可以不再叛逆,卻依然走向獨立。在諮商室裡,我經常遇見這樣的情境,已婚的中年女性,在婆媳關係與婚姻角色中迷失自己;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在父母的期待下依然難以做出自我決定;很多母親,在孩子成長後才驚覺,她從未好好認識自己。
你以為「心理獨立」是青春期才該完成的課題嗎?
我的好朋友黃惠萱心理師所寫的《冒牌獨立》這本書,想告訴你: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當我們常身陷自責、內疚與羞愧,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事」的煎熬,但其實,這並不是我們能力不好,而是無法心理獨立。
惠萱心理師在《冒牌獨立》的自序中,一開始就清楚說明「這是一本寫給成人的心理獨立之書。
你可能會問:「成年,甚至熟年的人,不是早就獨立生活很久了嗎?獨立不是那些青春的少男、少女才會思考的問題嗎?」然而,多年來,我在晤談室裡遇見的,正是那些渴望掙脫束縛、期待心理獨立的成年男女們。
我將自己見證過的生命經驗,轉化為故事,分享給不再叛逆,卻仍想獨立的你。希望他們的蛻變歷程,能溫暖正在改變之路上踽踽獨行的你。」
這是一本屬於 「不再叛逆,卻仍渴望自由」的成年人的心理鍛鍊書,書中沒有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篇篇溫柔而真實的生命故事,有人在離婚邊緣學會發聲;有人在長年不孕的自責中,重新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雖然已經離開原生家庭多年,卻依然被童年的陰影籠罩。
回顧我自己的「心理獨立之路」,或許可以從我加入「自由工作者」的領域開始說起,迄今已經二十多年,專業技能從寫作、企業顧問,一直擴展到諮商心理師。期間我經歷過所謂的美好年代,「洞察人心」系列的書籍熱賣超過二十萬冊,同時身兼多家企業顧問,工作充實而有成就感。但我也經歷過所有工作在同一時間消失的慘澹歲月。在短短兩年內,讓從小幸福長大,沒有體會過悲歡離合的我,一連遭遇各種不同的失落感,失去工作、失去愛情、失去父親。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堅強,可以從容應付各種挫折,可是,當我遇到一個接一個的打擊時,還是會陷入患得患失、極度沮喪的情緒中。走進人生低谷的時候,總是盼望趕快翻轉人生:怎麼熬如此久還沒有到盡頭?已經這麼努力成長了,何以老天爺沒有看到我的辛苦?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苦盡甘來呢?
當時只有困惑,沒有答案。走過之後才知道,這一切經歷的意義。當心靈脆弱無助時,我們需要擁有選擇的能量,相信事情會慢慢好轉,幫助自己創造出改變的機會。從不同的視角,回顧過往這段慘澹歲月,發現它帶給我的最大禮物就是重新認識自己,找到未來生命的意義,成為陪伴人們走過不同際遇的諮商心理師。
惠萱心理師在《冒牌獨立》這本書,帶領讀者了解在人生各階段中,如何透過「覺察」與「發聲」來完成與他人的「分化」,從而實現真正的獨立。
在看《冒牌獨立》的過程中,我會一邊閱讀一邊反思,自己當時「覺察」與「發聲」的歷程,如何摸索出「心理獨立之路」。
惠萱心理師為大家找到一條捷徑,在《冒牌獨立》這本書詳細探討了鍛鍊心理獨立的兩個關鍵方法:「覺察」與「發聲」。惠萱心理師強調,這兩件事,我們每天都在做,但什麼樣的覺察,能幫助我們擺脫他人的影響?如何為自己發聲,才能在保有自我的同時,兼顧人際關係?
下面我想分享不同的人可以如何運用這本書,來促進「心理獨立」。
職場女性的心理獨立
妳曾在人前強大,卻在夜裡質疑自己嗎?
在職場上,我們學會堅強、懂分寸、有手腕,但內心卻常常在意同事的眼光、上司的期待、家人的要求。我們好像什麼都可以承擔,卻不敢承認:我其實,也想過不一樣的人生。
《冒牌獨立》這本書寫給那些「看起來已經很成熟,卻仍常被情緒綁架」的女性。書中許多篇章,精準描繪出女人在夾縫中生存的心理困境:是要堅守職場?還是要回應家庭?是想成為一百分的媽媽?還是保留完整的自己?
《冒牌獨立》這本書可以帶領你學會:
什麼是「沒有把話說出口」的委屈與自責。
如何在眾聲喧嘩中,聽見自己真正的聲音。
怎麼在不討好、不衝突中,堅定地做出選擇?
妳不是軟弱,只是一直不敢為自己而活。
這本書可以陪伴妳,練習說出真正的感受,重新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熟齡女性的心理獨立
妳已為家庭努力多年,現在,想不想為自己活一次?
孩子長大了,先生也忙自己的事了,你終於有一點空,卻反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冒牌獨立》這本書溫柔而堅定的給予力量與方向:心理獨立,不是年輕人專屬的課題,很多人在五十歲、甚至六十歲才第一次真正問自己:「那我呢?」書裡寫下熟齡女性常見的情感困局:當孩子不再親近時,自己的情緒還綁在他們身上嗎?當你面對晚年的人生安排,你能自己做主嗎?如果這輩子沒當媽媽,能不能也很好?
這本書不是教你叛逆、不是教你離開,而是教你:在關係裡,如何不失去自己;在人生裡,如何不忘記自己;現在的妳,正適合開始這樣一段心靈旅程。
年輕媽媽、全職母親的心理獨立
當你成為媽媽後,還能保有自己嗎?你把所有心力都用來照顧孩子、經營家庭,但一回頭,卻發現那個叫「我」的人,已經好久沒出現了。
《冒牌獨立》這本書不是叫你放下家庭,而是邀請你:先把自己找回來,書中提到很多媽媽面對的掙扎,我在閱讀時特別有感:
想有自己的時間,卻滿懷罪惡感。
面對不孕、備孕的壓力,覺得無法承擔眾人的期待。
成了母親,卻不再是自己。
這本書會溫柔地告訴你:你的情緒值得被看見;你的選擇有權存在;你的內在,也需要被好好照顧。當妳心理真正獨立,妳才有能量可以給孩子、給自己。
心理工作者的心理獨立
身為心理工作者,我們常鼓勵當事人建立心理獨立,但我們自己是否也曾在家庭期待、職場角色、社會責任之間感到拉扯?陪伴他人前,請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界線。
《冒牌獨立》這本書也像心理工作者的鏡子,它不是理論導向的學術書,而是由諮商室出發,穿越真實生命故事的溫暖分享。每一章都像一次內在反思的練習:
面對來自原生家庭的隱性控制,我們怎麼自我照顧?
當案主情緒投射時,我們是否能清楚站穩自己的位置?
當我們歷經生命轉折時,能否真實的面對自己?
這本書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共感與療癒的回應,讓我們在助人之餘,也不忘善待自己。
本書最感動我的地方是,沒有催促你要改變什麼,也不強迫你成為誰,而是誠懇地陪你「看見」:自己是如何被別人的期待捆住了手腳;自己又是如何,在一次次人生選擇中,把自己藏得太小。還有,自己如何在關係中,慢慢找回自己的聲音。
本書以兩大主軸:「覺察」與「發聲」,幫助我們在有溫度的狀態下,練習建立邊界,練習說出真正的感受,並在不依附、不討好中,活出自己的步伐。
你不需要先「斷開關係」,才能完成心理獨立;你也不必「變得堅強」,才能開始做自己。你只要願意往內看,練習把「別人放進來的聲音」放下,再一次,聽見你內在那個安靜卻清晰的「我」。
《冒牌獨立》不只是一趟心靈成長之旅,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看見自己怎麼一步步被拉離「真正的自己」,然後一點一滴,練習走回來。
如果你曾經因為做自己而覺得內疚;
如果你曾經因為不合群而感到焦慮;
如果你在人際、婚姻、家庭或職場中,常常懷疑自己的選擇值不值得……
相信《冒牌獨立》這本書可以陪伴你,走上內在真正自由的路,願你不再只是「像是獨立的人」,而是真正活成一個心理自由、情感自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