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境了解潛意識

飛碟聯播網《生活同樂會》 蕭彤雯 主持 2020.08.13 從夢境了解潛意識

從習慣洞察人心~分析如何解讀夢境

夢醒的時候,再重溫一下夢境,並且感受夢中的情緒,讓夢境再度浮現腦海。如果一直很難記住夢境,不妨利用假日多睡一會,或多賴一下床,有助於喚起夢境。還有跟週遭的親朋好友訴說夢中景象,也可以幫助自己捕捉夢境故事。

解讀夢境的方法

  • 描述夢中的環境背景:包括場所、氣氛、感情。在夢境中有什麼感覺?整個環境的感覺像什麼?
  • 整個場所、感情,是否聯想到任何事情?與現實生活中的情景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 夢中出現的人物是誰?這個人長什麼樣子?正在做什麼?是哪一種性格的人?對這個人有什麼感覺?
  • 與夢中人物的關係如何?還有關係的特色是什麼?
  • 這個人是否會讓自己想起生活中的事情?或聯想到任何人?
  • 自己身上是否有任何部分跟夢中人相似的?
  • 夢中是否出現什麼重要或特別的物品?先描述這樣物品,並且說明物品的用途?如何使用?這樣物品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 夢中對物品的感受是什麼?喜歡或不喜歡?無聊?是必需品嗎?對自己有益處嗎?
  • 夢中是否有重要的動作?這些動作是否會聯想到現實生活的任何情境?

如何了解夢境?運用「自由聯想」,對夢境做出解釋。

每個人的夢中都蘊藏大量豐富的訊息、創意與靈感,如果懂得運用,不僅能夠澄清困惑,解決人生難題,更可以累積能量,獲得珍貴啟示;特別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都能在夢中找到解套的答案。

 

夢與健康 夢境透露身體出狀況

【完整版】醫次搞定 – 【夢與健康 夢境透露身體出狀況?】

從習慣洞察人心~「強迫型人格障礙」的行為特徵

「強迫型人格障礙」(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行為特徵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從成年初期開始,會過度專注於細節、規則、清單、秩序、行程表,反而忽略活動的主要目的。

做事的時候,他們會過於完美主義而妨礙任務的完成,或是因為太過嚴格要求達到標準,以致計畫無法完成。他們也會過度熱衷工作,重視生產力,不允許自己跟別人花時間從事休閒活動或經營人際關係。

對道德、倫理、價值觀的規範嚴苛,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完全沒有彈性。人際互動時,會期望別人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思進行,或嚴密控制別人的行為,不能讓別人質疑自己的原則,不然就會招致危險的情境。

對於金錢、物品也是嚴格控管,譬如無法拋棄沒有價值的物品,無論對自己或別人都吝於花費金錢,全部都要儲存起來。

完全遵守規範和規則,對「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是很重要的,通常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身邊都有一個嚴厲的糾正者,不斷被糾正者貶抑責罵、負向評價,或是被糾正者拒絕:「不乖乖遵守規範,就不是我們家的人」。面對這些可怕的威脅,最安全的作法就是內化、吸收這些規範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不必等糾正者說出來,他們就會自動遵守規範,努力獲得糾正者的認同。

長時間處於這樣規範嚴格的環境中,自然不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感覺,要告訴自己需求和感覺都是錯的,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只有遵守規範才是安全的。由於規範會給他們安全感和控制感,所以久而久之,他們也會成為規範的制定者,保護自己的世界運作順暢。

「強迫型人格障礙」其實是一種關係疏離障礙,他們不容易相信別人,不會跟別人透露自己的個人資訊,以免受到批評和攻擊。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他們也有很強烈的控制欲,當別人偏離他們訂下的規範時,他們會認為對方是不道德、不應該、差勁的,需要及時導正對方,才能讓世界井然有序。基於「所有的人都應該遵守規範,世界才會變好」的使命感,他們會處罰、體罰對方,或是威脅把對方關起來。

爸媽情感衝突、離異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的影響

爸媽情感衝突、離異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的影響

爸媽的感情和不和睦,家庭氣氛溫不溫暖,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的情緒習慣、人格特質產生影響。

譬如說,家人之間常常發生嚴重衝突,大聲互罵,總是為了金錢點燃戰火,長期以往就可能會導致孩子憂鬱情緒,反社會的行為習慣也越多。

持續不斷的家庭衝突,無論是言語爭執或是肢體暴力,都可能讓孩子在跟兄弟姊妹、同學朋友互動的時候有較多敵對、侵略的狀況。

還有經常處於爸媽婚姻衝突中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調適不良的狀況,像是陷入沮喪、焦慮的情緒中,或是有外顯的行為問題,同時也會降低行為的成熟度,無形中更減損了父母親的接納性、敏感度,以及親子關係的品質。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如果爸媽離異的過程中引發大量的衝突與情緒風暴,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容易感受到焦慮、憤怒或是沮喪,人生的旅途中較容易陷入憂鬱、孤單、無助、羞辱、自貶、罪惡感中。

在情感上則容易產生矛盾、被忽略的感受,在行為上會不知何去何從,有的孩子會出現逃避行為,也有可能會變得愛發牢騷、愛反抗,對人沒有禮貌,或是對父母無言的抗議。

離婚過程降低對孩子的衝擊

    當父母處在敵對和衝突的關係中,如果又分開居住兩地,會讓孩子有「夾在中間」的感覺,讓孩子處於高度壓力不僅很容易導致孩子適應不良,更會造成心靈創傷。所以,即使察覺雙方個性不合,不得不離婚,最好還是透過婚姻諮商的歷程和平理性的分開。 閱讀全文

離婚後父母需學習尊重孩子的感受

學習尊重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決定、了解孩子的想法、同理孩子的感受,再試著建立親子間的信任關係

    在諮商的過程中,常常可以聽到影片中孩子的心聲,但令我感觸很深的是,爸爸媽媽可能被自己憤怒或挫折的情緒淹沒了,往往會忽略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當孩子抗拒跟爸爸媽媽碰面,很多爸爸媽媽都認為是另一方造成的,孩子才會對自己如此不友善、沒禮貌,事實是,孩子對爸爸媽媽累積大量的負向情緒,我可以同理爸爸媽媽,被孩子拒絕很難受,不妨先尊重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決定、了解孩子的想法、同理孩子的感受,再試著建立親子間的信任關係,修復彼此的關係,讓孩子樂於跟爸爸媽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