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養的情緒習慣~受到過度保護的性格特質

不同教養的情緒習慣受到過度保護的性格特質

林萃芬 專業諮商心理師

通常會過度保護孩子的爸爸媽媽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爸爸或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另一種是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但不管是哪一種,為了避免孩子發生意外,都會限制孩子自由活動,不斷叮嚀孩子世界充滿了危險,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世界是不安全的」,跟別人相處的時候「防人之心不可無」,隨時都要提防「有沒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長大情緒當然很難放鬆。

我爸爸的教養方式跟媽媽完全相反,是屬於「過度保護孩子安全」的類型,爸爸曾經帶著我們全家到野柳海邊旅行。記憶中,我眼巴巴望著爸爸的同行朋友們和一群孩子徜徉於碧綠的海水中逐浪嬉戲,只有我們一家人遠遠地站在岸上,目睹別人享受踏浪玩水的快樂,只因為父親覺得「玩水很危險」,我們就必須接受這種際遇。

這一幕景象,不僅在我的腦海裡形成永難忘懷的回憶,更令我產生不滿與疑惑:為什麼爸爸要處處限制我們,不讓我們像別的孩子一樣擁有玩耍的自由,可想而知,在小的時候,我幾乎沒有參加過學校旅行,因為爸爸怕我發生危險。

此外,爸爸的過度保護還包括「不讓我單獨過馬路」,為了避免我發生任何意外,從小我都是坐特約專車上下學,並且每搬一個家我就要轉一所學校,長大之後我才發現這些學校全部都在台北市大安區,光是小學時代我就轉了五個小學,好不容易跟同學熟悉了又要轉學了,直到國中才安定下來。 閱讀全文

《POP最正點》林書煒 專訪 諮商心理師、作者 林萃芬

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人的心思因此變得十分複雜,在人際互動的過程,需要敏銳的觀察力來解讀對方心意、看懂他人「眼色」。 要洞察人心,諮商心理師告訴你,其實從「習慣」就能看穿一個人的性格。 從自拍到唱KTV,或開車習慣、飲食習慣,甚至戀愛對象、喜歡異性什麼樣的部位,都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從情緒習慣洞察人心

從情緒習慣洞察人心

林萃芬 專業諮商心理師

常常遇到有人困惑的詢問我:「信任感」和「安全感」是怎麼形成的?何以有些人很容易調節負向情緒走出低潮?有些人卻始終停滯在負向情緒中難以自拔?怎麼知道對方內心有沒有一座情緒的黑洞?

觀察一個人的情緒習慣,可以根據下面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情緒反應會不會過度激烈或消沈?

第二個方向是:情緒反應會不會持續過久?

第三個方向是:情緒反應會不會沒有現實感?

很多人不喜歡情緒感受,事實上,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對發生的事情做出最初評估,藉由我們感受到的慾望、需求、感覺舒服或不舒服,進而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所以,情緒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感受能力,情緒喜好可以縮減我們的選擇範圍,以免被太多訊息淹沒,有助於我們快速適應世界。

此外,情緒也是向自己發出訊號,了解人際關係發展的狀況,當我們感覺被威脅、被拒絕的時候,我們便會採取行動,或退縮到安全的地方,或評估下一步該如何進行。

有趣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情緒習慣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情緒按鈕也不太相同,究竟情緒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呢?

不同年齡的情緒習慣

我們剛出生的第一年,可說是形成「信任感」的重要時期,如果嬰兒相信照顧者會給他足夠的保護、安撫、支持,就會培養出信任的人際互動習慣。相反的,倘若嬰兒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沒有受到足夠的保護、安撫,就可能會形成不信任的人際互動習慣。

嬰兒的情緒習慣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