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師看情殺∕說出來 就不會用肢體宣洩

2018-05-31 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近來層出不窮的兇殺案令人心驚、憤怒、惋惜,這些一個個案除了恐怖,還帶給社會什麼樣的啟示?諮商心理師點出,許多恐怖情人嚴密監控或肢體暴力的背後,其實是一顆脆弱、害怕孤單或被遺棄的心理,以及不懂如何把這樣的情感表達給對方、不懂如何與另一半共同營造長期穩定的感情。

諮商心理師認為,社會應該一同思考,一個人的人格是如何養成的?父母應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每天固定花10分鐘、20分鐘與他談心,談心不是溺愛,而是傾聽,並帶著孩子明辨是非、面對與解決問題;另外,應從小鼓勵孩子表述自己的情感,「懂得說出來、懂得溝通,就不會用肢體宣洩」。

想控制對方,內心深處或許是極大的恐懼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說,恐怖情人常見有邊緣型人格障礙,他們可能缺乏自我認同、極度害怕孤單寂寞、怕被拋棄、對他人的訊息解讀十分敏感、情緒起伏大等。這種人格的養成,常常與他們父母的人格、父母的感情狀態、父母是否讓他自幼常有分離焦慮、抑或他曾在感情中遇到對方是邊緣性人格等有關。

她舉例,有的父母因外遇離家棄子,有的父母常常騙孩子只離開一下卻消失很久,這些都可能讓孩子在過度焦慮與擔憂之後覺得被背叛,讓孩子不相信世界會有永恆的愛,讓孩子未來在感情中會不斷猜想對方遇到更好的人就會拋棄自己。

林萃芬說,孩子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常在親密關係中顯現:由於缺乏安全感,他們會嘗試用各種方式控制對方,如不准對方跟異性(或同性)說話,使用威脅語言或肢體暴力,並經常挑戰你對他的愛有多深。

每日談心10分鐘,有助孩子學習愛人、信任人、明辨是非

許多人渴望被愛,渴望有長期穩定的感情,卻不懂如何表達、不懂如何與對方共同營造,嚴重者選錯方式,造成兩個人甚至他們身旁更多人的不幸,因此,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林萃芬表示,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愛的流動」的最好示範者,父母應以身作則,用行動告訴孩子如何營造親密關係,即使意見不合可以如何溝通。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會培養出同理心」,林萃芬建議廣大爸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每天就可以跟他們聊天10分鐘、20分鐘,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鼓勵他把情緒完整地表述出來,孩子一旦懂得說出來、懂得溝通,就不會用肢體宣洩。

當孩子遇到挫折,別用「不要想太多」等簡化的方式帶過,林萃芬建議,應與孩子談談事情發生的經過,瞭解事情背後脈絡,並且一同討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若是孩子做錯事,他還是得學習負起責任,「要切記溺愛不是愛,愛是傾聽,並帶著孩子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