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情感衝突、離異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的影響

爸媽情感衝突、離異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的影響

爸媽的感情和不和睦,家庭氣氛溫不溫暖,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的情緒習慣、人格特質產生影響。

譬如說,家人之間常常發生嚴重衝突,大聲互罵,總是為了金錢點燃戰火,長期以往就可能會導致孩子憂鬱情緒,反社會的行為習慣也越多。

持續不斷的家庭衝突,無論是言語爭執或是肢體暴力,都可能讓孩子在跟兄弟姊妹、同學朋友互動的時候有較多敵對、侵略的狀況。

還有經常處於爸媽婚姻衝突中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調適不良的狀況,像是陷入沮喪、焦慮的情緒中,或是有外顯的行為問題,同時也會降低行為的成熟度,無形中更減損了父母親的接納性、敏感度,以及親子關係的品質。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如果爸媽離異的過程中引發大量的衝突與情緒風暴,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容易感受到焦慮、憤怒或是沮喪,人生的旅途中較容易陷入憂鬱、孤單、無助、羞辱、自貶、罪惡感中。

在情感上則容易產生矛盾、被忽略的感受,在行為上會不知何去何從,有的孩子會出現逃避行為,也有可能會變得愛發牢騷、愛反抗,對人沒有禮貌,或是對父母無言的抗議。

離婚過程降低對孩子的衝擊

    當父母處在敵對和衝突的關係中,如果又分開居住兩地,會讓孩子有「夾在中間」的感覺,讓孩子處於高度壓力不僅很容易導致孩子適應不良,更會造成心靈創傷。所以,即使察覺雙方個性不合,不得不離婚,最好還是透過婚姻諮商的歷程和平理性的分開。

    離婚後雖然夫妻關係結束,但父母關係仍持續合作,想要降低對孩子的心理衝擊,最重要的是雙方都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清楚而堅定的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不會改變。」

    「愛的保證」能夠讓孩子放心:「爸爸媽媽不會因為分開,而忽略、減少對你的愛,我們依然會在你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孩子認為是自己造成爸媽離婚的,更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你的關係。」可以說明:「爸爸媽媽有努力過,可是有些地方無法克服,才會選擇分開。」

    由於父母離婚後孩子需要調適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爸爸媽媽最好討論出一個讓孩子經歷最少變動的方案,倘若離婚後孩子要跟著轉變生活環境、主要照顧者、轉學離開原本的同學老師,讓孩子同時經歷多重失落的事物,就可能超過孩子心靈的負荷範圍。

    盡可能讓孩子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動,不確定感會引發高度焦慮,清楚明白每個變動,有助於孩子降低焦慮感。有些爸爸或媽媽為了降低自己的罪惡感,會想要隱瞞父母離婚的事實,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遭受二度傷害,破壞對人的信任感。

爸媽離婚後要觀察孩子的適應狀況

爸媽離婚之後,對年齡越小的孩子影響越大,不但會出現明顯的痛苦情緒,也比較容易有罪惡感,覺得爸媽離婚是自己造成的。

假如孩子的個性比較執拗,爸媽離婚的衝擊就更大了,他們有可能會出現反覆無常的行為,不斷激怒照顧者,會比個性隨和的孩子需要更長期的調適。

但即使孩子了解爸媽離婚的原因,情緒沒有那麼痛苦,父母還是要觀察孩子的適應狀況:

*有沒有情緒壓力?

*有沒有隱藏性的心理創傷?

*表達情感是順暢還是有阻礙?

*進入青春期有沒有學習困難或是心理苦惱的狀況?

*對婚姻有沒有危機意識,擔心自己的婚姻會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