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 – 快樂的次數比強度重要

?

?快樂的次數比強度重要

小小的快樂會帶來持續的幸福感,轟轟烈烈的快樂則會阻斷長期的滿足感!

看到社會上那麼多人吃搖頭丸和快樂丸,有個朋友很納悶地問我,「吃了快樂丸真的會產生快樂的感覺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快樂丸」產生的其實是「亢奮感」,而不是快樂感。當一個人吃下快樂丸後,藥物會刺激腦中的神經細胞,強迫其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大約十到三十分鐘,情緒會變得特別亢奮,對自己格外有信心,敢做平常不敢做的事情。

由於腦中的多巴胺被大量而快速地消耗,以致興奮過後,身心會感到極度疲憊,完全沒有力氣,這時為了提振精神,只好再服用快樂丸,讓身體和情緒都陷入不可自拔的惡性循環中。

許多人都把「亢奮」和「快樂」的感覺混為一談,認為快樂就是「徹夜狂歡作樂」;快樂就是「興奮得驚聲尖叫」!

如果你對快樂的定義是「High 到最高點」,自然會努力追求「刺激的快感」。

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Edward Diener 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快樂的研究,結果發現,擁有小小快樂的人,比較能夠維持長久的幸福感;轟轟烈烈的快樂,則會阻斷長期的滿足感。

Edward Diener 教授的建議是,幸福人生要追求的是快樂的「次數」和「時間」,而不是「強度」。刻意追求高強度的快樂,反倒惹來麻煩!